中国对捷克采取“逐客令”式反制措施,是两国关系因捷克一系列对华挑衅行为持续恶化后的最新发展。这一事件反映了中捷关系从“蜜月期”跌入冰点的全过程,核心矛盾围绕捷克在台湾问题上的越界配合西方对华安全指控及单方面破坏合作基础。以下是事件脉络与中方反制措施解析:
⚔️ 一冲突导火索:捷克对华挑衅行为升级
1. 涉台问题踩踏红线
2024年3月,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邀请台湾地区当选副领导人萧美琴访捷,并为其提供官方安保。期间,捷克媒体炒作“中国外交官跟踪萧美琴车队险酿车祸”,捷外交部据此召见中国大使冯飚并提出抗议。中方严正驳斥,强调捷克此举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捷建交承诺。2025年初,捷克新总统帕维尔公开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话,并宣称中国“非友好国家”,进一步激化矛盾。2. 配合西方炒作“中国黑客威胁”
乐发官网2025年5月底,捷克外交部以所谓“中国关联黑客组织APT31攻击捷克外交部系统”为由,再次召见冯飚大使,并联合美欧北约集体对华施压。中方斥责其为“毫无根据的政治污蔑”。3. 撕毁经贸合作承诺
捷克政客长期渲染“中国经济渗透威胁”,单方面阻碍中资项目(如荣盛集团水疗度假村计划),并指责中方“未兑现投资承诺”。实际上,中国企业因捷克官僚壁垒和反华政策被迫搁置投资。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430亿美元(捷克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捷方仍配合美国制裁中企,限制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 二中方反制措施:“逐客令”与经济清算
1. 外交与人员反制
终止高层对话:王毅外长2025年2月当面要求捷方“认真反思”无果后,中方暂停双边经济联委会等机制。驱逐相关人员:针对捷克驻华机构涉台活动人员,中方采取对等反制,驱逐干涉内政的外交人员(具体名单未公开)。2. 经济合作全面收缩
终止援助与清算资产:中方宣布停止对捷无偿援助及低息贷款项目,冻结两国政府间发展合作基金。审查在捷投资:中方对捷在华资产启动安全审查,暂停重大合资项目(如汽车机械领域),奇瑞比亚迪等车企重新评估捷克市场布局。旅游与文化合作降温:中国赴捷旅游人次从2018年峰值62万骤降,文化交流项目大幅缩减。3. 国际场合强化立场
中方在联合国等平台揭露捷克违背国际承诺,警示其他国家勿效仿其“政治投机”行为。 三深层动因:捷克对华战略转向与中美博弈
1. 捷克亲美政策转向
泽曼时期(2015-2023)务实亲华政策被全面逆转,新政府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挑战”,在人权涉疆议题上附和美国。捷克安全部门渲染“中国间谍威胁”,为配合北约东翼战略放弃中立。2. 中美角力下的棋子角色
捷克成为美国“印太战略”在欧洲的支点,通过在台海网络安全问题上挑衅中国换取美方支持。欧盟内部反华情绪蔓延,中东欧国家(如立陶宛捷克)成对华示强“急先锋”。 四后续影响:中捷关系步入冰冻期
双边关系:政治互信清零,经贸合作大幅萎缩,捷克失去中国东欧投资核心地位。地区格局:中东欧国家担忧选边站队代价,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对华合作更趋谨慎。中方立场:通过捷克案例警示他国——“背信弃义者必遭反噬”。> 中方“逐客令”是捷克长期配合美国围堵中国践踏核心利益后的必然反制。若捷克继续充当反华马前卒,其经济损失(如每年9800亿克朗贸易额)将远超政治收益。大国博弈中,小国战略自主的缺失终将付出沉重代价。